桂圆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随笔三篇 [复制链接]

1#

?嘿嘿嘿我又回来啦!这次是三篇小随笔,互相啥关联也没有,平常想到什么就随便划拉下来的,所以也都不长,不过似乎脑洞都比较大,我写完之后都不太会起名字。

?第一篇是关于胡适的一段小故事,第二篇是从节约粮食说起,第三篇是因为有一位我很喜欢的网络作家写完了一个长篇作品,顺便再说几句废话。

?谢谢阅读,大家都健康平安呐!

从胡适说起

前段时间我在杂志上看了个关于发现甲骨文的故事,前后一百多年,回环曲折十分精彩,历史果然永远比小说更有趣。如果看惯了长篇小说,乍看一个中短篇,总会有点话没说完生生憋回去的感觉,不是因为写的不好,而是时间线太短,抻不开。历史故事有足够的时间抻开,所以总会格外有意思。而历史故事告诉我们,只要活得够久,什么都能看到,诸位共勉。

胡适从美国回国之后到了北大任教,教的是中国哲学史,胡适讲中国哲学史是从哪里讲起呢,他是从周宣王开始讲的,把西周作为“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”。但按照现在很普遍的观点,中华文明在西周之前还有两个朝代,夏和商。但这两个朝代又实在是太远了,对于商的印象大概只有喜欢算卦,而夏因为实在太远,连概念都很模糊。

不过胡适把中国哲学史从西周开始讲起的理由并不是所谓“模糊久远”,胡适对夏商是否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是存疑的,更直白一些说,他不相信夏商的存在。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前提,商代真实存在过的证据是殷墟,而殷墟是在年才被发现的,胡适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的时候,殷墟还没有被发现,人们对于夏商存在的证据来源于后代史书的记载。

胡适的思维是这样的,司马迁写过夏本纪和商本纪,但司马迁写的就是对的吗?司马迁做过考古吗?他都没有从地里挖出来过夏商的东西,他怎么就能确定夏商不是前人的杜撰呢?

这什么*逻辑。

胡适很受自由主义的愤青喜爱,直到今天还是民国或是五四时期“群星闪耀时”的代表之一,说起清末民初,就又是一长段精彩的故事了,这个可以以后另说,今天单单说胡适。胡适有很多观点,单单拎出来会觉得自由进步普世大同,但把他的观点和他的故事结合起来,总是有点荒诞。

胡适有一句话很有名,叫“宁可疑而错,不可信而错”,这话看起来似乎让人热血沸腾,但这句话最初的起源正是来自于胡适对于中国历史的观点,胡适是“疑古派”代表人物,所谓“宁可疑古而失之,不可信古而失之”。简而言之,只要地里没挖出来的,我就不信,所以夏和商都是假的。

还有一段话,是朱熹说的“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,也教他去思索,求所疑。近方觉得读书是且恁地虚心,就上面熟读,久之自有所得,亦自有疑处。盖熟读之后自有窒疑不通处,是自然有疑,方好较量,今若先去寻个疑,便不得”。

写到这里,巴不得把历史书里那两个差了八九百岁的小人拎出来,让他俩打一架,看看到底谁能说过谁。仔细想想还是算了,和朱熹吵架,胡适大概是不够格的。这两句话即便断章取义,即便不抛开时代性,我都觉得是高下立判的。

话说到这大概是已经藏不住了,我一直不太喜欢胡适,这话听起来似乎是个狂妄自大的疯子,不过和胡适说司马迁的话比起来,我大约还算是疯的比较轻的。胡适似乎介于传统与新潮之间,受了传统的启蒙教育,成为了新时代批评传统的学者。用新时代的标准看,胡适自由,实验,满腔热血熠熠生辉,可从传统中国对于“文化人”的标准来看,我倒是觉得他不及格。

可他偏偏喜欢用新时代的标准来审视他并不十分了解的古人,赶巧了,听他批判的人也不了解,了解古人的人二百年前就死光了,于是引人眼球的时代红利,就这样产生了。

夏商是假的,司马迁是不可靠的,中华文化是从西周开始的。

即便没有殷墟和二里头,我都觉得荒唐。

(这里再加一个小后记————二里头和殷墟被分别认为是夏朝和商朝的都城,二里头发现于年,殷墟发现于年。殷墟是商朝都城是有明确认证的,也就是地里挖出来的甲骨上面写着这是商朝。但直到今天二里头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明确的身份认证,现在可以确定二里头早于殷墟,殷墟里挖出来的甲骨上也说夏都在哪哪个方位,这个方位和二里头是符合的,但二里头还没有发现明确的证据。就像派出所要找一个人,叫夏二里头,左邻右舍都说二里头姓夏,但二里头偏偏找不到他的身份证了,那么这样能不能认定二里头姓夏呢?疑古派和信古派肯定有不同的观点。但中国的考古学家们还是普遍认为二里头是夏都,也是夏代存在的证据。)

从节约粮食说起

刚刚看到一条新闻“全球有6.9亿人在挨饿”,下面有一条热评是“就算我天天不吃饭,挨饿的人依然会挨饿,感觉这跟浪费没关系,当然提倡节约是对的”同样的大脑结构,人与人之的思维方式的距离似乎真的比企鹅和北极熊的距离还要长,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有趣都来源于此,生而不同可比生而不凡重要多了。

我问了一下自己,我不浪费,其实对闹饥荒的人也没啥用处,那我还愿不愿意珍惜粮食呢?肯定愿意啊,我每天中午都快把电饭锅舀出个窟窿了。那为什么呢?其实也不为啥,大家投胎的时候都是在拆盲盒,谁也不知道会摊上个什么命数,世界上大概有两种人是一出生就能瞥见结局的,一种是运气最好的,直接生在人生的终点线上,唯一的任务是活得久一点多享受一下生活。运气最差的连跑道都上不了,上数几代人旁看八千里,全部都是终生为饱腹感挣扎的人,唯一的任务也是活得久一点,为什么呢,没人说得清,也是挺讽刺的。

话说到这里似乎又到了江湖骗子的业务范畴,这我熟啊,就顺便再多说几句。刚刚提到有两种人是一出生就能瞥见结局的,迷信点说,这叫命数,不是有一句台词叫我命由我不由天吗,看来这命数也不是改不得的,那就改呗。现在有个词叫“逆天改命”,这词无论怎么看应该都是互联网中二的产物,年龄大概还没我大。可惜这口号喊得振奋“逆天改命”,可究竟要咋逆咋改呢,没人知道。那我就来举轻明重地解释一下,先不说逆天,我逆风骑车都嫌累。想要凭借逆天来改命的二尺*毛黑色眼影哥特小青年,十分建议先来感受一下北京这抽大嘴巴一样的妖风。这样看来改命还是要看老祖宗的方法,他们倒是告诉了怎么改命,但是这改命有点前提,叫“革言三就”,合起来说是“革言三就,有孚改命”。这是我碎片化快乐上网冲浪的时候偶然看见的,我也仅仅记住了这几个字,具体意思也不咋懂。于是我查了一下,这有孚改命出自易经,是革卦的三四爻。为了给自己改个绝代佳人的命数,我研究了一下革卦,二十分钟之后,我决定还是不当绝代佳人了,这改命的难度着实有点高。三四爻在六爻的中间,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走,都怪远的,即便费了大劲走过去,还能剩下多少命够改的,也不好说。

转过头来想想,不用逆天也不用改命,能拆盲盒拆到个吃饱穿暖直接上跑道的命数,着实已经是个非常旺的手气了。我在算计着营养搭配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连肚子都吃不饱,有句话叫福不可享尽,惜衣有衣惜食有食,我省一口还是剩一口对他们没啥意义,可把锅里的粮食都吃完,对我自己有意义。

从完结说起

我最近才知道桂圆的天定系列已经在前段时间完结了,一时间居然有点恍惚,这个系列一共有四部,她断断续续写了九年,前两部我大概翻来覆去看了两三遍,还买了实体书,第三部只看过很小一部分,第四部就完全没有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